本帖最后由 老姜微生活 于 2022-4-13 05:04 编辑
水冶镇上山下乡纪实(上)
撰稿:谢立刚 解说:老姜
上山下乡是一次政治运动,在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,影响深远,留下了深深地时代印记,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感慨和思考。上山下乡是指全国各地城镇初中生和高中生毕业后,响应党的号召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———农村插队落户,与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。因他(她)们有文化知识,所以当时称为知识青年,简称知青。知青们和农村群众一起风里来雨里去,战天斗地,流汗出力,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各种田间地头劳动,兴修水利,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,参与基层农村组织管理和经济建设,谱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青春之歌。
新来的朋友不妨先点击一下关注,这样,既可以回顾往期的内容,又不会错过之后的精彩。支持我的朋友请长按点赞三秒,给个超级点赞,您的支持就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源泉,欢迎大家留言和评论,咱们精彩继续。 其实上山下乡这个词早在五十年代就有,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关于《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》的文件中,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,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。
为缩小城乡差距,1955年开始实行上山下乡,这年的8月9日,北京青年杨华、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,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,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,毛主席发出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,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”指示,随后国家组织安排大量城镇知识青年离开城镇,去农村落户和参加劳动,当时是群众路线运动。
全国性的知青下乡始于1969年,这期间到农村去的知青大多是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。1968年12月,伟大领袖毛主席下达了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”的指示,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在全国大规模展开。
1968年12月25日,水冶公社革委会根据县革委指示精神,开始着手组织统计适龄知识青年人数,开着大卡车在主要街道来回反复广播,一时间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系列讲话响彻全镇。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”。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,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”。 水冶镇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。
当时从中央到地方,各级党委政府都很重视,水冶镇书记、革委会主任侯德之(志),革委会副主任闫玉才、来凤华等领导多次召开动员会,强调上山下乡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,鼓励知识青年积极报名,听从祖国召唤,抛弃恋家保守思想,把青春献给农村这个广阔天地……水冶各街道的居民户(非农户,老居民户,现在仍然叫老居民户。)闻知消息后,各种反映都有,有的担心到农村后吃不了苦,有的担心去了回不来,有的还哭哭啼啼,可以说当时各家都有不同难处,毕竟让这些十、六七岁刚毕业的学生离开自己的父母到农村去,父母还是有一定顾虑和不舍的。
不管你有没有情绪,想的通想不通都得去下乡,在当时这是政治任务。1969年1月,水冶镇第一批知识青年开始有组织的下乡,据不完全调查统计,水冶69年走了大约近百人,有的说是97人,其中有李凤英,张春芳,谢立新,宋二,翟秀琴,史秀茹等。
这些知青走的那一天是1月25日,天气寒冷,滴水成冰。在水冶后街却是另一番景象,锣鼓喧天,红旗招展,墙上到处贴满了有关上山下乡的标语。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”,“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”,“战天斗地,其乐无穷”。水冶公社院内歌声嘹亮,革命歌曲此起彼伏,水冶镇革委会主任侯德之和副主任来凤华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,全体与会干部群众和所有知识青年倍受鼓舞,热血澎湃,欢送会结束后,知识青年依依不舍的告别亲人和家乡,乘坐军用卡车离开水冶到各村插队落户。
辛店——隶属于安阳县,地处河南省最北端,与河北省相邻,南距安阳市10公里,全区域没有矿产资源,历史上以农耕为主,1995年更名为柏庄。水冶知青到辛村后,被分别编入到各个生产队,据亲自咨询本人得悉:李凤英等四人编入第一生产队,宋二等五人编入第二生产队,张春芳等五人编入第三生产队,谢立新等七人编入第四生产队,(史秀茹和宋启福不知编入在哪个生产队)。当时这些水冶知青最大年龄十八岁,最小差两个月不到十六岁,刚来到陌生地方,看到偏僻荒凉的农村,有几个女知青流出了眼泪,男知青也是一脸的茫然,是呀!毕竟他(她)们还都是孩子,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,来时充满激情的高兴劲儿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。
水冶知青们插队的这个村叫大花村,当天傍晚大花村召开了欢迎会,大花村支书、革委会主任常明德,会计常付德等村干部坐在主席台,说是主席台,其实就是借用学校的三张旧桌子,村支书常明德发表了一些那个时代特有政治色彩的讲话:知识青年同志们!我代表大花村党支部和革委会,代表全体贫下中农欢迎你们的到来,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新生力量,大花村有了你们这些知识青年,无疑是给我们注入了新鲜血液,在你们身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,大花村将和你们并肩作战,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,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,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……台下随后是更加高昂的口号:毛主席万岁!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!欢呼声、口号声经久不息。 请关注下集《水冶镇上山下乡纪实(中)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