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度 1 |
高翔 李书伟 夏阿龙
——中国第九批赴南苏丹(瓦乌)维和工程兵大队集训见闻
(在维和舞台上演绎出中国精彩)忠实履行使命,维护世界和平。1990年4月,5名中国军人首次走出国门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,弹指之间20余年,我国已先后参加联合国28项维和行动,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.7万余人次。
在维和这个国际舞台上,我军官兵面对纷飞的战火、横行的瘟疫、恶劣的环境,始终牢记使命、听党指挥、恪尽职守、勇挑重担,用青春热血和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困难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,把“中国标准”、“中国速度”、“中国质量”等辉煌镌刻在异国他乡,充分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。
作为中国第九批赴南苏丹(瓦乌)维和工程兵大队,我们将继承并发扬“中国工兵”的优良传统,以精湛的专业技术、敬业的工作精神高标准完成联合国赋予的维和任务,进一步刷新“中国速度”、“中国标准”和“中国质量”。同时,我们要借这次维和之机,积极开展与战区出兵国及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交流援助活动,如利用春节、端午等传统节日,表演舞龙舞狮、少林武术、扭秧歌等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艺术;利用国际维和人员日、任务区授勋等时机,组织阅兵、军体拳表演等活动,尤其是要力所能及地为当地群众做好事、办实事、解难题,真正把中南友谊的桥梁架到南苏丹老百姓心坎儿上,把中南友谊的道路铺设在南苏丹人民的心中,用实际行动展示我威武之师、文明之师、和平之师、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,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!(维和工程兵大队长 汪中华)
一招能制敌,百步可穿杨;车前善驾驶,车后精操作……豫北某猛虎师训练基地内,头戴醒目“UN”蓝盔,身着佩有非盟徽标和国旗标志迷彩服的官兵,个个技绝艺精、风采独特。自9月上旬接到组建中国首批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的命令后,该师迅速抽调精兵强将,展开维和行动专业技术战术、防护和野战生存、语言交流、外交礼仪等知识技能强化集训,并在短期内完成了装备物资筹措,为确保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时刻听从党召唤
战乱、高温、疾病……在官兵印象中,南苏丹环境之恶劣让人却步生畏。然而,维和任务面前,官兵却无一退缩,奋勇担当。
某团工兵连班长、三级军士长李启伟是第三批维和凯旋的勇士,这一次他又毅然报名维和。推、装、铲、平、压,10多种工程机械,他样样精通。单论条件,李启伟无疑是最佳人选。可两年前,他因赴苏丹维和,父亲去世后一周才得知消息,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。再让他去,连长、指导员实在没法开口。李启伟也陷入苦恼中。前不久,他刚给家属办理了随军手续,准备与妻子“长相厮守”。结婚9年来,夫妻俩相处还不到半年。“父亲是希望我去维和的,想当初,我因父亲病重,对报名犹豫不决,还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他坚定支持我,并再三嘱咐要把任务完成好,为我们中国军人争光!”申请书中,李启伟这样写道。随后,他凭借过硬的素质,在40多名候选人中力拔头筹,顺利入选。
采访中,李启伟还向记者提起了班上的战友王琪,“要不是得参加维和,这会儿他准度蜜月去了!”当股长打电话问他愿不愿参加维和时,王琪正在某高原基地训练。早在年前,他就和女友约定:今年国庆休假回家结婚。团里结婚申请报告批了,家里婚事也准备妥当,就等着他回去拜堂成亲。这位几次因工作推迟婚期的“大龄青年”没有丝毫犹豫,当即表示愿意,他的决定得到了女友的谅解。据副大队长魏毅介绍,一接到参加维和集训的通知,30多名正在探亲休假的官兵,都毫无例外地中止休假赶回驻地。他们当中,有的告别正在热恋的女友,有的离开快到预产期的妻子……
淬火锻钢练精兵
这是该大队“展绝技、秀绝艺”兵王擂台赛上的一组镜头:叉车开酒瓶盖。只见操作手熟练驾驶叉车,在叉柄接触酒瓶瞬间稳稳停住,轻轻扳动操作柄,叉柄精确定位在瓶盖下沿。操纵操作杆,叉柄向上一抬,“嘭”的一声,瓶盖应声启开;快速过高架桥。风驰电掣通过沙滩路后,驾驶员小心翼翼踩下油门,左、右轮不偏不倚上了两条30公分宽的钢轨,通过、倒车返回用时仅20秒。
“绝”字背后是过硬的素质。对此,大队长汪中华感慨地说:“没有金刚钻,难揽瓷器活。走出国门就代表着国家形象,必须人人优秀、项项过硬。”万事开头难,尤其是该师首次担负维和任务,既无经验,又缺人才。“维和人员,全师范围内挑,要谁给谁;弹药油料,专门立项、特事特办……”常委会上,师长公茂栋要求各级为维和开“绿灯”。军区狙击手比赛冠军牛帅、军区“红旗车驾驶员标兵”黄英许、军区“百名爱军精武标兵”迟朋强……30多名受到过军区以上表彰奖励的训练尖子进入到维和名单中。为保障训练需求,在年内弹药指标已消耗完的情况下,公茂栋向上级协调30吨油料、3万发步机弹和1万发手枪弹指标。
然而,好的开端并不等于成功在握。起初,不少人自恃技绝艺精,学习不认真,训练不刻苦。一周后,2名干部组训不严被通报,5名战士排名靠后被退回,官兵顿时感受到“压力大如山”,全身心投入集训。四级军士长张恒是集训队年龄最大的兵,曾因素质过硬获得过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,然而这几年吃老本太严重,第一次摸底考核几乎全面垫底。作为一名已近不惑之年的老兵,张恒就像新兵时一样。练体能,每天比队友提前一小时;练技战术,别人做100次,他做200次,一度受伤10多处,体重下降8公斤,却也摘掉了“痿哥”的帽子,并在擂台赛上以一招“空手夺刀”入选十佳“兵王”。
精筹细备迎挑战
远赴南苏丹执行任务,面临着武装袭扰、饮食困难、环境恶劣和疾病威胁等各种挑战。为此,大队领导多措并举,做细做实各项准备工作,打响了一场维和安全、保障攻坚战。
10月22日凌晨5时,随着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号声,一场应对驻地武装暴乱应急防卫演练拉开序幕。“接联南苏团通报,瓦乌地区出现武装分子袭击政府、绑架群众事件,要求各部队迅速加强防御,随时做好反袭击的准备……”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,各分队迅速指定地域战术位置进行防御。据军事组长徐波介绍,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和应对能力是对维和官兵的最大考验,他们与前方维和部队建立联系,针对任务区安全形势,研究分析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,并利用“双五”战备日对营区遇袭处置、车辆行进中防卫、遭武装分子袭扰等10多个课目进行反复演练,着力提升官兵安全防范和临机处置能力。
得知联南苏团按西餐式标准供应主副食,大队一面为炊事员购买介绍西餐烹饪、烹调技术的书籍,组织到西餐厅参观见学,提高西餐制作水准,一面探索将中餐技术运用到西餐中来,“中西合璧”创新菜肴,使之符合官兵口味。针对水果蔬菜供应少,官兵容易得口腔溃疡、皮肤病等,购买了20多种蔬菜种子,研究掌握种植方法。
为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,大队组建了军乐队、书画队、太极扇和武术队等10多个文体活动小组。对水处理工、空调修理工、机械工、1000W电台操作员等部分特需人才,还采取到厂跟训进行培养,确保官兵到任务区后睁眼有电、伸手有水、出门有车、通讯顺畅。
□集训花絮
苦练“少林功”
“头开砖”、“竹筷刺喉”、“飞针穿玻璃”……在维和大队,官兵的少林武功表演着实让人大开眼界。副大队长魏毅介绍,为充分展示中华武术魅力,他们成立了“罗汉拳”、“少林棍”“硬气功”等10多个武术队。
执掌武教头“大印”的是山东籍战士张传毯,13岁便进入嵩山少林寺拜师学艺,6年下来刀枪棍棒、斧钺钩叉,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,各种拳法、腿法、技击等也都练得炉火纯青,曾获得登封市“天蓝杯”教练争霸赛棍术第一名和河南省一级馆校赛60公斤级散打冠军。
为让战友们真正“练到家”,防止“半壶水”,张传毯采取“日教一招、周学一节、月授一套”的方式,稳扎稳打、循序渐进地将少林真功传授给战友。
得知出国后部队时刻面临武装袭击等安全威胁,他们还大胆实践,将军体拳、擒敌拳的招式与少林功夫结合在一起,融入实战训练中,使其成为简单易学、实战实用、一招制敌的绝技,提高维和官兵快速反应、防卫制敌的能力。勤学“西洋炊”
走进警卫一中队的饭堂,一桌丰盛的午餐让人眼前一亮:餐桌上是地地道道的西餐——面包、牛排、蒸鸡蛋,样样色泽鲜嫩,让人垂涎欲滴。中队长吴隆泉告诉记者,这都是炊事班长李晓鹏的杰作。李晓鹏13年兵龄12年掌厨,自1999年3月下班排后,就一直在师招待所掌大勺。这次听说部队要维和,他第一个报了名,经过考核后顺利入选。
考虑到在任务区,联合国供应的食品与国内有很大差别,从未做过西餐的童树江主动购买了“新手做西餐”、“西餐烹饪技巧”等书籍进行研究,同时把中西餐制作方法进行融合,研究出具备中国特色的西餐料理方法,克服了官兵们吃西餐不适应的难题。李晓鹏还称,最近他正和战友们一起研究在苏丹如何种出蔬菜来。他说,长期以来南苏丹长不出蔬菜的原因,主要是土壤中缺少钾基肥料,只要对土壤进行改良,一些攀藤作物应该能够种植成功。到那时,战士们就可以与干菜、罐头告别,吃上新鲜蔬菜了。
上一篇
电话:13460955858|小黑屋|手机版|水冶信息港 www.shuiye.cc
( 豫ICP备11031638-1 )
豫公网安备:
41052202001219号
GMT+8, 2025-11-3 06:42 , Processed in 0.293296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