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积分
- 12645
- 注册时间
- 2011-8-3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- 在线时间
- 小时
- 记录
- 日志
- 精华
- 性别
- 保密
- 听众
- 收听
|
本帖最后由 科士威 于 2014-6-22 22:10 编辑
安阳郊区有句俗语:“割罢麦,打罢场,?起馍篮去瞧娘。瞧娘不是瞧娘嘞,是给孩子要羊嘞。”每年端午节刚过,过门的闺女就忙着去娘家瞧五月。日期一般选农历双日,意在好事成双。礼物是云勾馍,头年过门的新闺女都是拿二十个,老闺女拿十二个。回来时有回头,不能空篮子走。 一进农历六月,娘家便开始给闺女蒸羊、送羊了。时间不能超过农历六月十六,再晚就是送瘸羊。羊分整群和半群,整群羊有大羊、二羊、三羊、看羊狗各一对,小耍物十二个,总共二十个。半群羊稍小点,小耍物六个,其余个数一样,共十四个。当地有“三年满四年圆”的说法, 要是闺女还没生小孩儿,就只蒸二十个云勾馍,外加十二个小耍物。有了小孩儿头三年为整群,到第四年把大羊蒸成一个圆羊,以后就是半群了。
蒸羊很费时费力,往往一家蒸羊四邻帮忙。蒸羊这天,主人发好面,帮忙的巧手媳妇来了以后,一支案板,压面、揉面、分面,把黑豆、剪刀和梳子一并拿上,把羊骨(即用一寸多长的细高粱秆作羊头支架)剪好,就各自为战。先捏大羊,把面搓成粗长条,中间凸出,弯成弧形,两端是羊脚,中间是羊身,再另拿一块面揉成馒头状作羊头,插上羊骨,安放在羊身上,用剪刀剪出羊角、羊嘴,再搓条细眉毛贴在羊脸上,黑豆作眼睛。羊头做好后,用梳子在羊身上压成斜花纹,再做两只小羊头放在两边,用剪刀剪成四个脚趾,最后以黑豆点缀,憨态可掬的大羊就做好了。说是羊,可跟真羊一点儿也不像,看起来怪怪的,运用的是民间艺术的虚拟和夸张手法。二羊和大羊的做法基本相同。看羊狗有躺着的、有卧着的,活灵活现。小耍物有黄瓜、茄子、桃子、蛤蟆、燕子等,形态逼真,令人忍俊不禁。
送羊时一般是姥爷给外孙送。蒸好的羊摆在柳条篮子里,盖上新毛巾,姥爷换上新衣服,穿上新布鞋,戴上草帽,摇起蒲扇,扛上二十来斤重的羊篮子就上路了。每逢遇见熟人,人家都要掀起毛巾,看看羊白不白、大不大,再适时夸赞一番:“剁的头白面吧?这羊真排场啊!”剁是指磨面时摘的头遍白面。
娘家来送羊了,闺女跑东家、串西家,把小耍物分给邻居的孩子们分享,二羊、三羊分给婆婆或妯娌们吃,剩下的大羊自己吃。吃羊时叫“宰羊”,民谚云:“爹吃头,娘吃脚,小孩啃个羊尾巴。”小羊即小外孙之意,看羊狗是小羊的保护神,因此看羊狗谁也不许吃,在狗身上系个红布条,挂在屋里的大梁或神像前,直到第二年见了新羊才取下来。
送羊是联络感情的一种礼节,也是亲情的延续,我们当地有“断五月不断羊”的说法。姥爷、姥姥逐渐老去,送不动了,由舅舅、妗子接替给外甥送羊。如果舅舅、妗子也送不动了,外甥也成家了,决定下一年不再送羊了,外甥便不再瞧五月,舅舅、妗子再持续送一年羊,以后就不再送了,这叫 “妗子不老,羊不倒”。
如今,瞧五月送羊的习俗也在与时俱进。夏收结束,闺女买箱饮料或水果去看看父母,过几天姥爷、姥姥买点外孙喜欢吃的零食,再蒸点小耍物,去看看外孙,有的干脆去面包房订点面包羊,啥时候有空啥时候来,怎么方便就怎么。
|
上一篇:专业维修打印机、加粉下一篇:批发绒布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