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蒋村菩萨庙位于北门外,砖木结构,圆瓦扣顶,面宽三间,内后屋一间,檐下四根立柱支撑前檐,被香客视为保佑村民平安的神庙。对面是一座砖石结构露天戏台。两座古建筑南北相对,隔路相望,辛安至麻水大路从中通过,是三月初六蒋村过会唱戏的地方。自马吉梅(字树陶,马丕瑶三子)在此济粥赈灾后,蒋村声望更高,彰德城乡众人皆晓。 大灾之年春意寒。马吉梅打着寒颤给家父马丕瑶写信。 父亲大人:膝下敬秉者,去年,家乡先旱后涝,蝗虫肆虐,寸草不生,土地绝收,春荒难熬。眼下青黄不接,民心不稳,集市上查嘴抢食者屡见不鲜,上门乞讨者与日俱增,当局如不尽快抚民赈灾,儿恐社会动荡,后果难料……儿吉梅叩上 二月初六 马丕瑶阅信后,心情沉重,茶饭不思,挑灯伏案,连夜复信。 梅儿:来信收悉。家乡遭灾,为父不安。望吾儿代父安抚乡亲,共度春荒。你是我在家的主事人,大难临头,乡亲盼你有所作为,望儿关注灾民,勿负众望,让断炊乡亲都能有碗粥喝。人命关天,不可儿戏,切记!父谕 二月十五日 遵照家父意谕,马吉梅差人沿街鸣锣,告知村民:“凡无粮度荒者,无论男女老少,从明天起,到菩萨庙用粥……” 三月初一天刚亮,菩萨庙前,柴火旺盛,炊烟缭绕,米粥沸腾,香气扑鼻,缺粮断炊的村民,纷纷前往喝粥。族人马吉祥,头年颗粒未收,一家五口,一直靠借贷和亲戚接济度日,家里早已揭不开锅。今天,他和妻儿热粥下肚,感受到了少有的亲情和温暖。马吉祥对妻子儿女说:“马吉梅不愧为马丕瑶的儿子,人家知道照顾乡亲,帮助穷人,那些在他家干活的佣人,无论是做饭的、种地的,或是喂马撵车的,哪个不是光着脚裸着膀子要饭来的,你看现在,人人衣暖饭饱,个个红光满面。今天要不是马老三给咱家熬粥喝,这个春天我不知道该咋过?”他用筷子搅了搅碗里的粥对着儿女说:“你看人家熬的这粥,不稀不稠的,热乎乎,香喷喷,操着稀,喝着稠,就是比你娘做得好喝。你娘做的饭,清汤寡水,端起碗能照见自己的脸。”妻子瞪了丈夫一眼,嘟囔着说:“你嫌我做的饭不好吃,那是把你饿得轻。你不是学着丕瑶叔说过什么‘巧媳妇也做不好无米的饭’吗?我本事再大,家里没有米也给你做不好人家这样的粥。”说完她转身对孩子们说:“今天这粥是你吉梅大爷,用自家的米给咱熬的,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好事呢!”站在一旁的梁满仓当啷当啷地敲着碗说:“大姑娘上轿……”还没等他结结巴巴把话说完,马吉祥举着筷子说:“头一回!”梁满仓和马吉祥不谋而合的歇后语,引起了在场的人哄堂大笑。 马吉梅济粥赈灾的消息不胫而走,迅速传遍彰德城乡,灾民拖儿带女,涌向蒋村。街上人头攒动,熙来攘往,白天排队等候,晚上挤在过道檐下避寒,街上人山人海好像在赶蒋村会。石头坡村民刘云高,去年冬天一直领着儿女在外要饭,连过年都没回家。他端着热乎乎的小米粥,流着眼泪说:“半年了我没喝过一碗热饭。要不是人家马老爷给碗粥喝,我还得带着孩子出去要饭。眼下青黄不接,要饭的随处可见,查嘴的也不乏其人,在贾店会上,我亲眼看见两口子领着孩子在看戏,小孩骑在他爹的肩膀头上,拿着麻花,边吃边笑。大人只顾伸着脖子看戏,一个蓬头垢面的邋遢鬼,乘人不备,突然从孩子手里抢走麻花,孩子吓得嚎啕大哭。他爹慌得赶紧楼主孩子,他娘气得抓住邋遢鬼的头发直骂。那个邋遢鬼不嫌丢人,不怕挨打,不停地往麻花上擤鼻涕,吐唾沫,把小孩吃的麻花弄得脏兮兮的……” 盼水村是漳河边上一个有名的穷村,秀才郭文聚,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,他自办私塾,义务教学生读书,但天灾让村里人死的死,逃的逃,私塾办不下去,被迫停课。今天,四个来喝粥的学生看到自己老师也在排队喝粥,便上前问候。郭文聚说:“这年景连饭都没有吃的,我理解你们的心情,等割了麦子再说吧!你们到这儿来喝粥,知道这粥是谁给的吗?”四个学生看着过秀才的脸,微微摇着头,期待老师继续说下去。“这粥是马丕瑶的三子马吉梅为灾民办的好事。马丕瑶是当朝的清官,德才出众,教子有方,他的长子马吉森,开矿办厂,利国利民,是有名的实业家。次子马吉樟,是翰林院翰林,皇帝侍讲,能写一手好字,正、草、隶、篆,样样拿手。三子马吉梅是大财主,平和善良,体贴穷人,我的亲戚张根旺,十五岁逃荒到蒋村,马吉梅看他年幼可怜,就收留他干活认字,他长大后,人家给他钱,教他开铺做生意,还帮他娶妻成家。四子马吉枢是个郎中,医术精湛,为民看病,深受好评。”郭秀才讲的入情入理,生动感人,同学们听得认真,竟忘了自己是在排队等待喝粥,当察觉时,原来在他们后面排队的人都已端着碗喝粥呢!便陪着老师向粥锅走去。 喝罢粥,郭秀才把学生叫到一边说:“马吉梅济粥赈灾,感动天地,意义深远,不知你们有何感想,这可是写文章的好素材,你们回去后好好写一篇作文。”学生向老师鞠了一躬说:“谢谢老师教导,回去后一定写一篇感想。现在我们四个人,每人写一句词,合成一首诗,请老师指教命题。”说罢,同学们从灶火里抽出没有烧完的棉花杆,在菩萨庙的东山墙上写诗,喝粥的人见学生在墙上写字,纷纷围过来观看。不一会儿,他们四个人各写了一句词,合成一首诗: 安阳蒋村马吉梅,开仓济贫德行美; 一碗米粥暖人心,天灾无情君有为。 郭秀才反复看了几遍后说:“你们反应敏锐,有感而发,不谋而合,内容生动,是一手好诗。现在我给这首诗命题。”郭秀才从学生手中接过棉花杆,在诗词上方写下“庙前粥香”四个字,同学们看着贴切的标题,饱含深情地陪老师一起登上戏台,师生五人,一字排开,面对灾民和围观的村民,齐声朗诵《庙前粥香》,台上铿锵激昂,台下掌声四起!
|